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3日讯 山寨泛滥、假冒伪劣难除,这反应了我国工业企业质量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为何自主创新口号喊了多年,现实情况还未得到改变?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作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栏目时谈出了他的看法。
"首先信息不畅,政策措施落实困难。"闻库说,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已经有很多了,但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很多企业,甚至包括行业骨干企业不知道国家已出台了哪些财政、金融、税收、政策采购、人才等政策,也不了解具体的操作程序和相关负责部门,没能享受好政策。
另外,他也指出部分政策措施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具体落实困难。如对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税前抵扣时,尽管相关政策对研发费用抵扣范围做出了规定,但对哪些费用可以列支、现行企业会计制度报表如何反映等都缺乏详细的规定,难以核算和操作。政府采购、首购政策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也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从企业方面来看,自主创新进展也并不理想。"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活力,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闻库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30万家,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20%,产值比重超过90%;但近年来,有专利申请的仅占8.8%,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左右,小企业比例更少,我国500强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仅1.6%,远低于国外跨国企业5%-10%以上的比例。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前瞻性部署,面对新一代技术带来的市场机会,部分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引进。"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如不及时部署消化吸收,还可能会陷入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
要推动自主创新,必须要从体制上得到突破,但闻库坦言,这项任务非常艰巨,我国传统的科技分割状况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政府投资安排的科技项目与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存在有效衔接不够的问题。
据他介绍,工信部也正在部署一些措施改变这一状况,支持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继续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抓好重大技术装备。
上一条:没有记录 下一条:没有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