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自公共自行车,浙大女生发明“公共雨伞”系统
浙江大学女生刘直与两名同学合作发明了爱心雨伞借还系统,记者采访发现,这个小发明很有推广价值。但苦于经费问题,小刘一直没有找到愿意与之合作的厂家。“只要能在社会上推广开来,我们愿意放弃知识产权。”小刘打进了本报热线。
刘直是浙大管理学院大四女生,参与此项目还有她的同学崔宇波与尉嘉琪。是什么催发了他们的新发明?这还要从校区实行了4年的爱心雨伞说起。
所谓爱心雨伞,就是由企业赞助,供师生们无偿使用的雨伞。校区在教学楼、食堂、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场所门口设置了40个爱心伞架,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都有企业赞助爱心雨伞,共计2700把。爱心雨伞无疑为大家提供了便利,但一些人拿了雨伞却不归还,随着时间的推移,伞架上的雨伞越来越少。
今年8月,刘直和同学调查发现,40个伞架中有28个上已经没有一把伞,有10个伞架上只有1~5把伞,只有2个伞架上还有5把伞以上。由于有借无还,爱心雨伞已经名存实亡。
作为校学生会公关部一员,刘直当年就是爱心雨伞的推动者。她不甘心这么好的公益项目半途夭折。这时,一个灵感迸发出来:杭城的公共自行车广受欢迎,何不根据其原理发明一个爱心雨伞借还系统?
说干就干。她和同伴利用整个暑假设计了这套雨伞借还系统。刘直打开电脑给记者讲解了该系统的操作程序。出于保护三位同学知识产权的考虑,记者仅仅简单描述如下:采用双开关和磁条技术,每把雨伞贴上条码标签,伞架连接控制系统,借伞者持卡借还伞。整个流程与租借、归还公共自行车相似。
刘直说,师生用校园卡就可借伞,一卡借一伞。系统会记录这把伞的借用和归还信息。到期不还者,系统会给借伞者发信息;逾期不还者,系统永久禁止该卡借伞,直到人工解禁。
三位同学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开学后,刘直拿着项目联系了四五家公司寻求合作。其中有一家生产门禁控制器的厂商非常认可这一发明,但是厂商提出,如小量生产,每个伞架的成本需5000元;批量生产成本可降到千元左右。但这还是远远超出了同学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小刘希望有更好的企业或政府单位能与他们合作,只要这个爱心借伞系统能推广开来,他们愿意放弃知识产权。
记者还了解到,只要找到合适的合作单位,学校也愿意拿出部分经费给予支持。“希望在学校里搞几个试点,成熟以后可在社会上推广,为节约资源可将爱心雨伞与公共自行车设在一起。”小刘说。
上一条:加分诱惑让校园专利泛滥 专家称应健康引导 下一条:没有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