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高校依然是专利申请的主力,但其专利技术转化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张平在11月25日召开的“2009金融创新促进技术贸易论坛”上表示。
据张平介绍,根据她对中国申请专利数前100名高校进行的调研,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转化率却在下降。她解释道,过去高校单纯是做出成果就申请,通常会和专利代理机构要求,申请一个比较大的专利来保护其核心研究成果,但现在一些科研项目对专利数量有要求,高校就倾向于将成果分拆申请更多专利。“可这些专利完全与市场脱节,因为很多人在申请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转化,他们也知道大部分成果根本经不起市场考验。”张平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校愿意把成果转化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收益返回给课题组,依然不能激起其转化的热情。
同时,技术市场化风险也是高校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之一。虽然现在很多产学研合作都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但专利持有人所能获得的回报却可能因为市场风险而变得不确定。和技术转化的风险及收益的不确定性相比,申请课题却相对容易,因此,大部分人更愿意选择在结束课题后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项目。
张平指出,从企业方面看,一些跨国企业开始关注中国的高校,而国内企业却没有足够重视。“现在大学里最优秀的人不是在做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而是与外企合作开发,几乎等同于代工。”
“所以我觉得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认清创新资源在哪儿,然后设计开发利用资源的机制。”张平认为,在政策引导方面,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应以前沿科学和国家战略部署为立项基础,让其回归科学,而不强制规定专利指标。应用科学研究立项,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相关专利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任务下达方的验收指标、合作企业方的需求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估分析。
她还提出,要加快专利转让中介机构的建设。目前大规模专利转让并不是通过中介机构来完成的,而如果专利机构只专注于中小企业又不会获得很大发展,因而中介应发挥其公信力,建立投融资平台,承载政策引导、知识产权评估等多项功能,让专利转让方、受让方得到低成本服务及可控的风险。
上一条:“小学生”捣鼓出专利播种机 下一条:没有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