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晨报4月1日报道 昨日,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武汉高校授权专利的实施与维持情况并不乐观:累计抽样15所院校的590项授权专利中,已经实施专利为147项,仅占总数的24.9%,未实施的443项专利仍维持的专利有211项,占47.6%,大量科研成果闲置。 这项“2005-2008年武汉地区高校授权专利维持与实施状况”调查,由市知识产权局和武汉大学共同完成的,历时1个半月,累计发放问卷597份,最终回收问卷590份,问卷回收率98.8%。
昨日,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董宏伟分析,造成高校技术专利转化率较低的原因表面上看在高校,实际上政府、企业层面的一些因素值得我们深思。
受资金和条件限制,武汉市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从高校引入专利并实施转化,是企业实现产品研发和升级换代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一般来说,一项知识产权从专利到产品、然后再上生产规模、最后发展为产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市企业在引入专利时往往“短视”,过于看重“鼻尖利益”,导致某些原本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专利,由于“孵化时间”不充分过早夭折。
产学合作是促进高校专利实施的有力措施。然而本次调研显示:武汉市大专院校并未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这导致高校专利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在已实施的147项专利中,借助代理机构实施专利的比重仅为12.9%;大部分专利技术是通过自行实施或高校与企业直接建立许可转让关系实施的,中介机构还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此外,调查显示,590名受访者中,有218人认为申请专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指标董宏伟称,这可能会影响学者的专利研发动机,影响专利质量。(汉网-长江日报)
上一条: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公司 专利产品成功下线 下一条:没有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