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日前在广州发布的中国首份《制药企业质量体系调研项目》报告显示,由于缺乏价格杠杆等激励政策,药企对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投入动力。而统计显示,2010年全球千亿美元专利药过期,正是中国药企进军国际的大好时机,但由于质量管理体系尚未与国际标准接轨,使得很多中国企业很可能错失良机。
通过对13家制药企业进行调研,RDPAC报告指出,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框架和招标等医药政策充分考虑了大多数民众有药可用的最基本要求,但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用于提高药品质量的研究与开发资金来源、不良反应监测和医学信息服务成本等问题。
“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控制药价虚高,但却忽略了药价虚低的情况。很多药品虽廉价质量却无法保障。”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郑传誉坦言。
RDPAC卫生经济事务总监陈怡表示,“政府的激励政策对引导制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日本为了鼓励企业创制新药,在新药定价体系中增加了创新、有效性等多项指标。日本政府对创新的加价比例从2002年的40%升至2008年的70%-120%,同期日本排名前十位的药企平均研发投入也由销售额的13.8%提高到20.9%。
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全球将有139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保护,这将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首仿”和做好品牌仿制的良好机会。陈怡认为,中国药品价格已极具竞争力,但由于质量管理体系尚未与国际标准接轨,使得很多中国企业难以进入WHO等这类非常注重性价比的机构采购目录中。“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才有机会走向世界去分享这块巨大的蛋糕。”
上一条:罗氏1.75亿美元获丙肝药danoprevir全球专利权 下一条:没有记录 |